時間:2018-02-01 14:53:32 編輯:本站整理 355
提起臺中代表名產,所有人幾乎毫無懸念地回答:太陽餅,足見太陽餅與臺中幾乎是畫上等號的。臺中的餅店超過200家,每年銷售無以計數的太陽餅,威名遠揚海內外。太陽餅固然好吃,但它代表的精神和故事,更是臺中人認真、努力和研發(fā)、行銷的具體展現(xiàn),而這一切,甚至得遠溯至清朝、日治時期。
長期研究臺中文史民俗的資深媒體工作者林良哲表示,太陽餅的原型是奶油酥餅,也就是臺灣人稱的椪餅或麥芽膏餅;早年因有客人反應奶油酥餅太大吃不完,所以漸漸研發(fā)改良成圓形小塊狀。
早年豐原社口人林振芳開設『義春鋪』雜貨店,至日治時期轉為經營『昆派餅店』,后人林紹嵩與何秀眉夫婦招募師傅魏清海等人開設北屯元明商店,魏清海又與兒子魏健三開設『太陽堂』,這塊糕餅逐漸形成氣候。
直至1954年,林紹嵩在繼光街開店,適逢駐臺美軍喜愛吃餅,又逢1959年公路局金馬號、1961年臺鐵觀光號和1966年光華號陸續(xù)出現(xiàn)隨車小姐,為了賺外快在車上促銷販售,臺中太陽餅形象開始深植人心,直至紅透半邊天。
此外,根據前臺中縣政府出版的口述歷史記載,太陽餅是經魏清海研究改進,主要原料有中筋、低筋面粉、豬油、奶油、糖和麥芽膏等,吃來香酥可口、甜而不膩,使得太陽餅的名氣逐漸流傳,因此坊間有以魏清海為太陽餅發(fā)明人之說。但無論何種說法,「太陽」餅也因當年無法注冊登記,人人可用為招牌,加上林家許多糕餅師傅開枝散葉接受外聘或自己開店,形成百家爭鳴的熱況,如此反而造就了太陽餅的蓬勃發(fā)展,成為臺灣揚威海內外的特色名產。
中筋與低筋面粉加糖調和后,利用機器打好面團,再加入豬油、奶油調制成油皮和油酥。
以油皮包油酥,比例為1:1。
搟皮,將包好油酥的油皮壓平,折3折后再成長條形,最后卷成6層。
將餅皮卷壓平、包入麥芽膏后,面團對折再對折,成圓形后置于烤箱烤熟即可。?
相關文章
熱門文章
5H跟帖
精選文章
美容養(yǎng)生醫(yī)療母嬰
猜你喜歡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